楚君熊招当然猜出斗韦龟刚才想干什么了。
他决定以后将斗韦龟差遣得远远的,免得哪一天被坑死。
曾经的天下第一神箭手养由基跟吕武正面单挑,落了个战死沙场的下场。
斗韦龟的箭术比养由基厉害吗?完全没有的事。
蠢货其实不可怕,怕的是蠢货不知道自己有多蠢。
跟蠢货一块玩耍,平时逗乐一下能够有个美好心情,知道蠢到何等地步就该远离,免得蠢货自己作死就算球,连累到了自己。
吕武害怕被偷袭吗?废话了不。
如果吕武不怕被偷袭,出现在战场就是一身戎装,穿着三层甲是为了哪般?
刚才吕武刻意跟楚君熊招拉近了距离,为的就是震慑有偷袭欲望的楚人,真有楚人偷袭就拿楚君熊招当挡箭牌。
身为高位者一般都怕死,有的是因为壮志未酬,更多则是被各种享受磨灭了胆气,要么就是觉得还没有享受够。
吕武是哪一种?
两个阵营的头脑阵前唠嗑结束。
晋军很有耐心地等待楚军将阵型列起来,两支军队相隔约是六百米左右。
晋军这边除了偶尔响起马嘶之声,没有人讲话。
楚军那边会有牛哞声,更多的是太多楚人交头接耳给产生的“嗡嗡嗡”噪音。
这种画面并不是第一次出现,晋军刻板、自律,主要也是军纪着实是太严;楚人天生浪漫,各封主自己都浪漫到不行,对军纪的要求也就比较松散。
不能说楚人天生浪漫就没战斗力,称霸伊始楚国那边变成一个出勇士的地方,光是养由基的光芒就笼罩春秋时光的大地数十年,天下间无人能与之为敌。
楚地真的不缺勇士,像是楚庄王时期“善于弄丸为戏,可敌五百人”的熊宜僚就是其一。
当然了,其余各国也有勇士,晋国的先轸就是一个公认的猛人,还有魏氏的魏犨也是风光一时的猛将。
不算吕武的话,即便是魏琦在“国际”上也有悍将的美誉。
中原那边出勇士比较频繁的是哪个国家呢?并不难猜,是极度强调个人武勇的齐国,再来就是鲁国。
齐国出过的勇士挺多,已经故去的高固,好像要成年了的古冶子,死于冤杀的彭生,跟古冶子年纪差不多的田开疆,二桃杀三士的另一个主角公孙接。
要是那么一看,齐国的勇士下场都挺惨,十个里面至少有八个是死在君主的手段之下。
善于嘴炮的鲁国竟然能出勇士?瞧不起人了不是,他们的确能出勇士,像叔梁纥就是呀。
呃?叔梁纥被吕武拐跑了?哦,那叔梁纥不再是鲁人了。
别以为鲁国就没有其他勇士了,还有秦堇父与狄虒弥并列号称鲁国名将,个人武力方面也是极强。
而鲁国的名将嘛……,不知道是矮个里拔高,还是真的名副其实了。
可能是默契,也许是巧合,晋军和楚军阵列中开始出现单骑走马在跑,他们背后会有一个旗匣子,旗匣会插着几杆小旗帜。
他们其实就是所谓的传令兵,骑马奔跑起来再大声重复来自主将的命令,还会用背后的小旗帜打一些简单的旗语。
吕武转头看了一下挂在西边天空的太阳,大声下令:“开始罢!”
战鼓声被擂起来。
位处头“彻”的晋军将士大声喊了一声:“嚯!”
位于第一个“彻”的是来自阴氏的军队,战车当然是在最前方,后面跟随的步兵每一人身上都身穿铁甲。
阴氏的铁甲已经有了几次更新换代,一开始是环片甲,后来主打板甲,再后来搞鱼鳞甲,目前是板甲与鱼鳞甲的一种搭配。
所以,阴氏士兵的那一身装扮,看上去有那么点唐时明光铠的味儿,款式上面却是有着区别。
现在这么个年头能够当“锋锐”的士兵,他们手里的武器一般是戈矛或长矛。
阴氏戈矛的杆一般在二米二,比常规的战戈长了九十厘米左右,也就是常规战戈的杆也就一米三左右。除了长度之外,看名称也知道戈矛比传统战戈多了一个“矛”的部件。
晋国贵族已经发现长矛对上战戈的长度优势,没有“专利权”上面的纠纷来制约,各个家族先后尝试组建长矛兵。
其他家族的长矛怎么样先不提,阴氏长矛的长度分为二米二、四米三、六米八。
二米二当然就是常规类型,视作一种长枪兵也就行了。
四米三到六米八的长矛真就不是一般人能玩得来,不要看整枝长矛的重量,要看手持长矛是拿在什么部位。
懂一点常识的人都清楚一点,一样是十斤重的长形物体,拿中间部位不会怎么样,一旦单独拿头或尾的一段就会出现一种“负担加倍”的效应。
正在前进的阴氏部队,站在前三排的就是手持六米八长矛的士兵,他们在常规推进状态时会将长矛的尾部尽量放低,看上去长矛尾部都快触地,以一种竖立方式靠在肩膀来节省力气。
从第四排到第七排,一概是一手持盾牌、一手二米二长矛的兵种。
他们的盾牌长约一米,宽度六十厘米,下方成“椽”型可杵地。他们在必要的时刻会越过手持六米八长矛的袍泽,用手里的盾牌组起盾阵来防御远程攻击。
第八排到第十排这就是来自阴氏全新的兵种,他们一手圆盾,另一手的武器是连柄在内长度为七十五厘米的刀。
没错,就是刀。就是以现在的人来称呼,他们一样会将“刀”称呼为“剑”。他们认知中,长度在三十厘米以内统一称呼为“匕”,超过三十厘米不管有没有开双边刃都称作“剑”。
拢共十排,每一排有一百名士兵,一整个“方阵”也就是一个晋国编制的“旅(1500)”。
一个“旅”其余的五百名士兵哪去了?他们肩挎着弓,手持劲弩,背后背着一个装了五十支弩箭的箭匣,装着二十支箭矢的箭囊则是悬在右腰之间。
整个头“彻”当然不会只有一个“旅”,事实上是由五个“旅”……也就是一个“师”的七千五百名士兵和一百乘战车组成。
这个还是因为场地受限的关系,战场足够宽阔的话,晋军一般会摆出一个大型的鱼鳞阵,再拿三个“师”来组成左、中、右的“彻”部分。
楚军那边。
目所能及被摆在最前面的是“左右广”,五千名徒步的步兵,战车数量约是一百二十乘。
楚国的“左右广”有自己的特色武器,是一杆长度在一米四左右的矛戈,楚人则是将矛戈称呼为“戟”。
每一名楚国“左右广”的士兵,他们还必然配上了一面方形盾,不需要的时候将盾给扣在背后。
可能是受到“沫之战”的刺激,原本并不配置远程武器的“左右广”士兵,相当一部分新增加了携带弓箭的安排。
吕武看到那一幕,琢磨着自己已经够“剽窃”魏武卒了,没想到楚国的“左右广”看上去跟魏武卒的配置压根没区别。
那个“魏武卒”是个什么情况?仅是从装备上来说,每一名士兵都至少穿三层甲,手里除了一件长兵器之外必然配置有盾牌,另有一张至少三石的弓,富裕的还能自己配一把战剑。
当然,有了什么装备是一回事,能不能像“魏武卒”全副武装跑了五十里还能立刻投入作战,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