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自劫掠这种事情哪能由“王师”来干呢?
晋国召唤一帮小弟是过来干什么,有脏活累活肯定是轮到小弟上了。
郑军被指示着攻打“方城”,他们得知命令虽然是士匄来下达,背后做出指示的人却是吕武,不做犹豫就上了。
士匄以为郑国总算是懂了点事,心里多多少少有些安慰,想要折腾郑国的心思却是更加强烈。
有些人不折腾,特么就不懂得怎么好好做个人呀!
除了郑军之外的其余联军进入蔡国,进入蔡国北部立刻看到郑军之前肆虐的痕迹,各种对郑国不好的风评也就出现了。
这个并不是吕武或士匄私下搞小动作,是那些列国有兔死狗烹的心理。
大家都在老大麾下混,要是强的国家能够肆意欺负弱的国家,内卷那么厉害还当同一个阵营有什么意思。
他们觉得稍微好受的是郑国无条件归还了蔡国的人口和物资,甚至还给予了赔偿。
蔡国当然没资格跟郑国对话,谁不知道是老大开了口,更精确一些是吕武要求郑国那么做,郑国也照办了。
他们一方面觉得晋国在吕武的主政下有老大风范,另一方面也深切感受到了吕武不愧是一名地位超然的人物。
至于说士匄给郑国下达指示没有被照办?要知道人虽然都是人,人与人却是不一样的。他们也就私下嗤笑一下士匄,傻了才在晋人面前去讲自己的心里话。
蔡国实际上并不是分封之初的那个蔡国了。他们曾经灭亡过一次,初代国君是周武王的弟弟叔度,后来叔度跟着武庚反叛,被周公旦放逐于郭邻。叔度死后,周公旦封其子蔡仲于蔡,重建蔡国。
武庚是纣王帝辛的儿子,并且还就是苏妲己的亲生骨肉,殷商国祚转移到姬周(国家)时,取代殷商成为天下共主的姬周并没有对武庚怎么样,仍然给予了一国之主的待遇。
《封神演义》之所以是演义,很多东西当然是虚构出来的。
在正牌的历史上,史书中不见有一个姜王后,也没有殷郊和殷洪;帝辛那时候还不流行诗,哪怕有女娲娘娘庙宇,也不可能有那么一首淫秽的打油诗。
当然了,帝辛也没有一些自媒体包装的那么好,什么解放奴隶啥的纯属杜撰,一些身份低微的人得到提拔,一直在跟神权抗争,搞到众叛亲离,则是属于有史可查。(如果姬周没篡改历史的话)
殷商时期,神权之重超乎想象,帝辛同时跟神权和权贵相争注定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帝辛“最后一个人王”这个定义,不作评价了。反正这个说法站在人的立场是有益的。
吕武知道一件事情,一般被周王室分封到南方的不是殷商后裔,就是跟武庚反叛事件有牵连。
直白说就是,位处南方的诸侯国其实都是不受周王室待见,刻意被流放到南方这个满是沼泽和毒瘴的地方。
尽管是那样,上古对贵族来说真的是一个美好的时代,犯下了那样的罪都能不死,还能当一国之君继续爽。
前两年楚国这边也发生了叛乱,后来更有公子意图谋取一国之君的宝座;叛乱者被楚君杀了,楚君则是没有杀死自己的兄弟,与一些不能杀的大臣一块进行了流放。
要是换作大一统时代,会是怎么样?
西汉有事没事就爱拿棋盘砸堂兄弟玩;李唐动不动就玩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一代又一代快乐地重复上演,以孙子对奶奶谦恭友爱奏响了皇朝毁灭的序曲;赵宋兄弟俩一个拿斧头,另一个赤手空拳奄奄一息地躺病床,开开心心的玩密室大逃杀。话说,一匕首或一碗毒药的事,至不济上枕头闷死就是了,为什么要拿斧头呀?
以上那些还是比较出名的事例,不出名的父子兄弟互相残杀就更多了。用无数件事实来证明皇家无亲情的这个道理。
“郑军已过‘方城’,并未遭到抵抗。”士匄十足的不爽。
吕武却是觉得理所当然。
上一次郑军消灭了三万楚军。这些楚军一部分是来自“方城”后面的各贵族私军,更多是来自“方城”的驻军。他们遭到歼灭,不是等于楚国的国防出现漏洞了嘛。
所以了,郑军轻轻松松越过“方城”只是开始,他们攻打“方城”后面的楚国城邑哪怕是遭到抵抗,楚人的抵抗力度估计也不会太强。
吕武“呵呵”笑了几声,说道:“且观事后便是。”
现在郑军会很爽,他们抢的越狠,表现得越张狂,日后楚国找他们算账就会有多么酷烈。
士匄听得一愣,琢磨了老半响才反应过来,品读出吕武那句话的意思。
“不能轻易与元戎为敌!”士匄心想。
曾经的栾书也很阴险,然而他的阴险还能提防。
吕武是个怎么回事?做什么事情一时半会看不出会有什么坏处,甚至还能得到一时的大好处,爽完了就该轮到悲惨下场啦???
其实,吕武看到士匄对自己露出忌惮的表情,一时间有些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