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国在与帕西法尔舰队的交战中损失了两条巡洋舰,而且还是在自己首都门口。
这条消息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成了全世界舆论的头条,传媒连篇累牍的报道,组织专家学者分析讨论,派遣媒体工作者前往双方新闻发布会和军方进行采访,各种“军事专家”著书立说,推销各种各样的八卦和脑洞。普通大众则抱着看热闹的心态注视着这场传媒的狂欢盛宴,将那位红茶提督的优秀表现与公国军的愚蠢颟顸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
不过经历了最初的震撼和惊讶后,不管持何种立场,所有人的第一个问题都是一样的。
——那个幸运的小子是怎么做到的?
诚然,帕西法尔舰队拥有一些优势,但这不足以弥补他和公国海军整体规模、数量上的绝对差距。被击沉的两条伊兹梅尔级巡洋舰也不是什么软弱可欺的角色,它们实际上应该算“冯.德.坦恩”号大型巡洋舰的公国同类。
当帝国着手研究高速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可行性时,他的潜在竞争对手们也没闲着。像公国海军参谋部就提出了自己的“排列在战列线中的装甲巡洋舰”概念。
拉普拉塔河口之战中,防卫军海军运用航速较高的重炮巡洋舰压迫查理曼铁甲舰,并集中火力逐次消灭了排列在战列线的主力舰。在战后的分析中,公国海军认为防卫军海军的战术代表了未来战列舰决战模式。为此他们要求新式装甲巡洋舰能够独立作战,可以高速包抄封闭对方战列线,同时集中火力射击敌先导战列舰。这种所谓“战列线中的装甲巡洋舰”实际上已经具备了战列巡洋舰的基本特征。
同时期也在摸索战列巡洋舰的阿尔比昂王家海军则认为战列巡洋舰的任务是用来对付敌人的装甲巡洋舰,因而她们航速很高,但防护性能相应低些。而公国对战列巡洋舰的定位是用来对付敌战列舰,因此必然是航速较高,但防护也比较强的更具平衡性的军舰,造价也相对更高。为了验证这种昂贵的战舰(初步报价4000万金卢布)在技术上是否可行,实际运用是否能实现预想中的性能,于是公国拨款建造了两条伊兹梅尔级装甲巡洋舰,伊兹梅尔号与纳瓦里诺号。
从出发点和用途上来看,这两条装甲巡洋舰实际上和“冯.德.坦恩”号是同类。只是受制于公国的技术水平,伊兹梅尔级装甲巡洋舰的性能参数要逊于“冯.德.坦恩”号,但如果同时遭遇到两条该级舰,即便帕西法尔身边带着驱逐舰和轻巡洋舰,要击沉这两条战舰并全身而退也是相当困难的事情。实际上根据帝国海空军制定的破袭战训令,为了避免暴露行踪及被对手纠缠住,导致被占据数量优势的敌舰队包围,应避免和实力接近或超过自己的对手进行交战。
两条巡洋舰发现了帕西法尔舰队的踪迹,帕西法尔舰队迅速隐入迷雾之中,消失的无影无踪——这才是正常的剧本。
可事情并非如此,帕西法尔不但赢了,还赢得干脆利落,这就让人们感到有些不可思议了。
就算是一位老谋深算的苏联将军,听到他的手下开着一辆慈父2型重战车在一场突如其来的遭遇战中干掉两辆虎王时,他也会愣一下,然后问“他是怎么做到的?”。
谁都想知道这一点,并且自行脑补出一些精彩、华丽、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情节,似乎不这样就无法称之为合理解释。可实际上真相却异乎寻常的简单。
“敌舰队在被发现后迅速转向,同时降低高度试图潜入雾中,我军装甲巡洋舰分队立即予以追击,结果冲入了敌军布设的雷区,两条装甲巡洋舰因触动浮游机雷引发大火,伊兹梅尔号因火灾引发弹药库殉爆沉没,纳瓦里诺号轮机舱被大火吞没,失去动力后坠入海面,当场断成两截。”
高尔察克放下报告,摇了摇头,办公桌对面的马卡洛夫海军上将发出一声悠长的叹息。
军人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软弱,哪怕是露出类似软弱的反应都是不被允许的,眼下这两位更是堪称“真正的军人”。可他们此刻却表现的颓丧、消极、无助。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