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观光旅行(十一)(1 / 2)

皇帝的观光旅行前后只用了六个小时,用走马观花来形容都嫌太过仓促。考虑到这一位本来就是个工作狂,生活方式和清教徒几乎没啥区别,大家对此也能够接受。

皇帝的出访是短暂的,对国际局势,尤其是共和国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最直接最直观的效应就是街头演讲的人少了很多,酒馆里吹嘘一个人能打十个尖耳朵的“英雄”也难觅踪迹,社会上对外强硬的声音几乎消失绝迹。随着大帝号驶离新奥尔良,共和国首都的街头开始陷入“沉寂”之中,一种类似用力过度后的虚脱感在街道上蔓延开来,此前载歌载舞的人们纷纷露出疲乏空虚的表情,一声不吭的行走在大街上。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效应因为流程的关系,效益显现过程相对慢的多,但其影响却同样深远。

那就是大量物资的输入。

在大帝号离开领海的那一刻,执行封锁任务的帝国海军军舰也开始解除任务编队撤离。此前滞留在外海的船只立时一股脑的涌入新奥尔良港,各种物资迅速填满港区仓库,由于转运运力跟不上物资卸载的速度,一度引发了拥堵和大量纠纷,靠着临时雇用劳工,总算是解决了。

这些物资还要等盘点核对入库后才能上市,市民们还要等上一到两天才能看见商店空空如也的橱窗里重新摆满商品,只剩下土豆炖咸肉的餐桌上将再次摆满吐司、黄油、牛肉、鸡蛋、咖啡,已经快要脱离大众承受能力的物价会重新回落到正常水平。

一度澎湃的激情燃尽之后,再面对重新繁荣和平起来的景象,人们自然会开始反思,自己之前所承受的苦难到底有何意义?更进一步会产生疑问,如果这一切都是毫无必要的,本可以避免的,那么当初为什么会发生?谁应该为此承担责任?

不会是他们自己,民众坚信自己是无辜的,是被蒙蔽的受害者,一群受害者怎么可能为自己遭遇的不幸埋单?

不会是帝国,帝国从头到尾都是依据法律来行事的,从事后发表的事件通报来看,帝国方面一切行动都是有理有据的。说话讲道理的一方怎么可能是罪魁祸首?

不会是共和国政府,他们也是受害者,自始至终共和国政府都在处理烂摊子。结果虽然不怎么让人满意,但谁让帝国的拳头辣么大,况且在整个过程中,共和国政府还是守住了底线,其中还不乏一些感人的闪光点。换谁去面对这个局面都不可能处理的更好了,要是摊上个骨头软的,指不定早扑上去抱着皇帝的大腿,腆着脸喊爸爸了。

最终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事件过程中上蹿下跳的持激进立场议员们。他们此前的所有言论都被放到显微镜下检视,然后再和他们在皇帝访问期间的表现进行对比。人们被那些言行不一甚至事到临头撂挑子跑路的行为所激怒,接着在有心人的推波助澜下,那些曾坚定主张要和帝国决一死战的家伙在皇帝来访期间干得“好事”也陆陆续续被揭发出来,被那些下流无耻的卖国行径所震惊的民众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怒火,最后整个共和国的怒火会将那些关键时刻露出本性的家伙烧成灰烬。

在全民对右翼政治派系进行反攻倒算的大背景下,左翼此前的言论都会被证明是先见之明,他们才是真正的爱国者。靠着吹向左翼的民意潮流,以社民党为首的左翼政党必将在众议院乃至参议院的选举中获得压倒性的胜利。

那么左翼政党就是此次事件中最大的赢家吗?

绝对不是。

“最大的赢家依旧是帝国。”

将叠好的报纸塞进收纳旧报纸的纸箱,“知更鸟”一脸郁闷。

身为情报人员,从蛛丝马迹中推敲分析出事件的概貌是基本技能,现在所有的状况和结果都已经摊在眼前,再看不出端倪的话,只能证明这个人不适合干情报工作。

帝国才是此次访问事件的最大赢家。

所谓输赢,是以是否达成预期的目标为判断基准,政治也好,战争也好,说到底都是为了达成目的而采取的手段,要盘点得失,判定输赢,就要先确定博弈各方的目标都是什么。

共和国的短期目标是解除封锁,恢复正常的贸易物流,并且尽可能参与到国际军备控制谈判之中,摆脱当前孤立的状态,成为“正常国家”。长期目标则是利用国际军备控制谈判为自己谋求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努力积蓄实力为今后的战争做准备。

诸国的目标大致相同,大家想要的都是一个能遏制帝国,缩小差距的缓冲期,顺便为自己国家争取更多份额的利益。

可以说共和国与诸国都达成了预期的目标,尽管达成目标的方式和他们想象的有些不同,但结果符合预期。

回到帝国这里,帝国的目标也是缓和矛盾为下一次大战做准备。只是作为更有余裕的一方,他们的着眼点比对手要更加长远。

帝国很清楚,军备控制条约的本质是约定一个休战期,是下一次大战到来前的中场休息。按照帝国总参谋部的沙盘推演,这个中场休息的时间跨度大致在十到二十年左右,具体时间很难把握,但以诸国的耐心和各国国力增长的数据来看,绝对不超过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