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裴旻想到了一人……潘季驯。
猛地一拍案几,笑道:“有了!”
裴旻见监考官恶狠狠的盯着他,忙做了一个告罪的手势,见考官没与他计较,兴奋的研磨提笔,在答卷上写道:“治水以防为上策,以人治水,不如以水治水。黄流最浊,以斗计之,沙居其六,若至伏秋,则水居其二矣。以二升之水载八斗之沙,非极迅溜,必致停滞……水分则势缓,势缓则沙停,沙停则河饱,尺寸之水皆有沙面,止见其高。水合则势猛,势猛则沙刷,沙刷则河深,寻丈之水皆有河底,止见其卑。筑堤束水,以水攻沙,水不奔溢于两旁,则必直刷乎河底。一定之理,必然之势,此合之所以愈于分。”
他写的是明朝水利专家世界水利泰斗潘季驯发明的治水妙法……束水冲沙。
黄河难治,不在于水,在于泥沙。根据二十一世纪的科研记载,黄河每年都会生产差不多十六亿吨泥沙,这些泥沙绝大部分冲入大海,一部分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还有一部分沉于水底,导致黄河水位上涨,为祸两岸。是故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一次大规模的黄河清淤行动,耗费无数人力物力财力。尤其是古代,科技不发达,黄河清淤更是千难万难。
潘季驯曾四次主持治理黄河和运河,前后持续二十七年。在长期的治河实践中,他吸取前人成果,全面总结了中国历史上治河实践中的丰富经验,发明“束水冲沙法”。
所谓束水冲沙是收紧黄河河道,利用水的冲力,冲击河床底部泥沙,从而达到清淤防洪的目的。
在潘季驯治河三百年之后,一些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西方水利专家来中国兴致勃勃地向当时的清政府提出了“采用双重堤制,沿河堤筑减速水堤,引黄河泥沙淤高堤防”的治理黄河方案,并颇为自得地撰写成论文发表,引起了国际水利界的一片关注。然而他们随后打脸的发现早在三百年前,他们先进的治水法,在中国三百年前的明朝潘季驯已经开始采用了,而且比他们的更加高明。
裴旻找回了这段记忆,下笔如神,洋洋洒洒的千余字,详细介绍束水冲沙法。
“妙哉!”裴旻这时才发现身旁站着一个人,抬头一看,正是向前那个监考官。
监考官见裴旻无心在考场喧哗,好奇之下想看看他到底有了什么。
第一印象便觉得裴旻的小楷写的极为漂亮,竟有书圣王羲之的点点风范,细细看下去,束水冲沙法一字一句,妙不可言,自己忍不住赞出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