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招募和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后,‘革命军’的武器装备获得了巨大的进步。燧发枪,要塞炮,大马力蒸汽机,千吨级战舰都在快速的出现。古典火箭作为一种远程武器也发展到了第二代,不但发射方式由滑轨改为定向管,就连弹种也变得多样化。
周青峰在下令海运一个旅来对付高鸿中时,就对如何突破其坚固营地较为头疼。高鸿中有点像清末的湘军,战术是‘结硬寨,打呆仗’,要突破其防御光靠重炮还是很有难度的。
面对这等困难,周青峰手下的参谋团队很快建议在海上对敌方营地发射火箭,并且选择特种弹头——普通弹头就是榴弹,战斗部已经由早期的一包炸药改进为有预制破片提升杀伤。特种弹头么……
就是纵火毒烟弹头,里头是少量黑火药配合经过提炼的煤焦油。
煤焦油是煤炭炼焦的副产品,宋应星不知咋搞的,特别喜欢钻研这个有毒易燃的工业副产品。偏偏在石油工业发展起来之前,煤焦油是化工业的重要原材料。
有现成的工业手册,宋应星制造了大量简易化工设备。早期工业的设备其实都非常简单,技术含量真不高。他从煤焦油里已经提炼出了纺织业急需的染料,现在又干脆利用其易燃易爆的特性制造纵火弹。
纵火弹就是用棉布条浸染煤焦油,封装在弹头里。棉布条在爆炸时会自动点燃并且被炸的满天乱飞。一颗弹头下去能把上百平米都点着,燃烧的煤焦油还会散发浓烈毒烟。
宋应星甚至利用弹簧钢制造了最简单的簧片时间引信,发射前按射程进行预先定时,可以在目标上空产生空爆效果。虽然这种最简单的机械引信可靠性低的不到五成,也经不起炮击加速的冲击,可用在慢速飞行的火箭上却非常合适。它的出现让纵火弹的威力倍增。
当海上的两艘运输驳船发射火箭弹,待在自己营地里的高鸿中只能是目瞪口呆。作为旧式的明军将领,他就从来没想到过自己有天会面对这等从天而降的火力打击。哪怕他现在入了洗脑教,一瞬间的强烈危机感还是让他挣脱思想束缚恢复了本能……,躲!
高鸿中这一转身,立马带动了他手下不少人也跟着躲。营地内按泰西之法建造,内部设置了大量的胸墙,他就从高高的望斗上蹦下来,一眨眼的功夫就缩到一堵胸墙后头,然后再探头出来……。
从船到岸再到营地内,整个距离大概两千米。营地内的炮手靠肉眼几乎看不清海面上船只的轮廓,火炮完全打不准海面上漂浮的船只。可两艘船上的火箭却可以打中那个巨大的‘天佑’军营地。
通过望远镜上的固定刻度参照高度,再换算距离。这是很简单的三角函数题。‘革命军’招揽的珠宝工匠终于突破了这个技术难点。头一批十二发火箭腾空而起,在天上飞行了将近半分钟后一头扎下。
营地内的兵马大多发愣,就连几门正在开火的火炮都停止了射击,炮手仰着头看着那正快速掉落的火箭弹——按照标准,簧片时间引信要让火箭弹在离地大概二十米的高度爆炸。可一发火箭弹里的引信显然提前了,它在百米高度就炸开。
嘭的一下,天空上爆开一团火光。营地内的兵马全都吓的一哆嗦,脖子缩紧,身子下蹲。头顶上那发火箭弹爆开后散出几十团火焰,飘飘荡荡的落了下来。
其他火箭弹则加速落下,不断在沿途爆开。嘭嘭嘭的爆炸声接连响起,炸开的火团几乎遍及整个营地——火箭弹精度不高,散射情况很严重,可这对于偌大的营地来说不算什么。十二枚弹药东一枚,西一枚,都算命中了。
炸开的火团从天空飘落,啪嗒一下落在地面上,燃烧中冒出刺鼻的黑烟。营地内有的兵卒感到好奇,只见落下的好像是一块燃烧的布条,黏黏糊糊的。萨满转职来的神父倒是机警,他们大喊着灭火,把那些汉人奴才动员起来。
躲在胸墙后的高鸿中目睹了火箭弹袭击的整个过程,他觉着这弹药看着吓人,实则又不怎么样。落下的火苗散布在营地各处,却还没能造成多大的伤害。毕竟人是会动的,看到火团落下肯定不会傻站着。偶尔有些什么地方被点着了,可营地内几万人,这灭火速度……
这边十二发刚刚落地,两艘海船上的炮兵观察员抓着望远镜死死盯着。他根据落点稍稍进行了校正,随即大喊道:“打半个基数,急速射。”
两艘运输驳船上是分开装载的一个火箭炮兵连,一门火箭便是一个班。按照连里配属的运力,半个基数就是三十发弹药。为了打击只有简单防护的高鸿中部,整个连全部使用纵火弹。
急速射命令下达,每十秒种就有一发火箭弹被塞进导向管里进行发射。由于这种古典火箭没啥后坐力,炮架在发射时很少出现位移,发射的速度变得极快。基本上是塞一发弹药进去就点火,嗖的一下就是一发弹药飞上天,接着又是下一发塞进导向管。
嗖嗖嗖的火箭不断腾空而起,天空上的烟雾轨迹变得浓烈而密集,一会的功夫就遮蔽了大半个天空。等着半个基数打完,便是三分钟内一口气朝敌人的营地倾泻了三百六十发火箭弹。飞升的火箭在天空上微微自旋,飞行两千多米的距离后一头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