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再好,如果施展的时机不合适,或者说操之过急的话,也不会取得好的成效,甚至会取得反效果。
比方说,王莽新政。
王莽在古代历史上的评价非常低,但是在现代看来,王莽新政很多地方都有可取之处。
甚至在两千多年后的现代,王莽新政的一些政策,都曾经使用过,或者还仍然在使用着。
一,征收所得税,一切工商业,包括渔猎、卜卦、医生。旅馆、养蚕织布等等,都征收十分之一的所得税。
二,实行计划经济,由政府控制物价,防止商人操控市场,以此来消除贫富不均。
三,冻结奴隶制度,禁止所有努力婢女继续买卖,以限制努力的范围和数目不再扩张,最终目的是使之灭亡。
四,土地国有化,私人不准买卖。
大家可以看看,王莽的这些新政不好吗?
可是为什么最终会以失败而告终呢?
原因无非就是不切实际,操之过急,用人不当,加剧了社会矛盾等等。
所谓读史明智,就是这个意思。
有王莽的前车之鉴,吕布在执政的时候,就不敢大开大合,一步到位,而是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
比方说,在大华国,土地国有化,还有征收所得税,之所以能够成功推行。
是因为大华国积累的物资,国内生产总值,能够支撑的起他施行这些制度。
大华国建国之初,或者说建国之前,就没有依靠世家大族的力量,而是不断打压和消除世家。
正因为有了这些基础,大华国才能如此顺利的实行了这些制度。
而这些,仅仅只是后续改革的基础和开端。
吕布的后续改革,仍然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展开。
而想要做到这一切,最大的阻力并非来自民间,反倒是来自士族,来自朝堂,来自那些保守的读书人!
大华国的统治阶层,都是由士族和读书人构成的。
如果所有的士族和读书人全部都反对的话,那么这个新政,绝对会无疾而终!
而如果吕布连自己的嫔妃当老师这一件事,都会被群臣逼宫,而不得不按照群臣的意思去做的话。
那么他后续的所有改革,都不用去做了。
因为后续的所有改革,都只会比这个更激进,更尖锐,更不可能得到士族和那些书生的赞同。
这是君臣之间第一场不见硝烟的战场,这一场战争,吕布必须要胜!
……
但是事情越演越烈,整个朝堂几乎全部都是反对的声音。
而赞同吕布做法的声音,寥寥无几,并且很快就消失在一片反对的声浪之中。
再一次大朝,在商议完国事之后,吕布阴沉着脸问道:“诸位爱卿,还有何事要奏?”
这时,只见大殿中站出一位御史,大声说道:“臣有事奏!”
吕布点头说道:“宋爱卿有何事启奏啊?”
宋御史不由说道:“为了江山社稷,臣恳请皇上下令,令皇嫔妃不再教学,撤销女子学院,从今往后,女子不得进学!”
在宋御史说完之后,又有几个御史站出来说道:“臣附议!”
然后越来越多的大臣站出来说道:“臣附议!”
到最后,就只有几位阁老还有礼部尚书蔡邕等寥寥数人没有开口附议。
但是宋御史并没有打算放过这几人,不由向几人问道:“不知几位阁老还有蔡尚书意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