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5章 《收获》回信(1 / 2)

沈隆现在还不知道这些,尽管他十分相信这篇小说的质量,但是文学作品这种东西,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看法,假如被审稿编辑给刷下来他也不觉得稀奇,到时候再找一本杂志投稿就行了,反正纵然一个编辑走了眼,总不能全国的文学编辑都看走眼吧?

他重新开始了自己的揽工生涯,沈隆没有再去东关桥头等着,而是找到之前的包工头,上次他走的时候,包工头就说了,不管他啥时候回来,只要愿意干,他肯定收。

见沈隆过来,包工头二话没说就让他上工去了,那个包工头不喜欢这么能干的小工?如今沈隆享受的可是小工行的最高待遇,一天能有两块五的收入咧,就算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下雨没办法上工,一个月加起来也有六十来块。

现在城里那些刚上班的年轻人,一个月才二三十块,沈隆能拿到的收入已经是他们的两倍有余了,不过账也不能这么算,揽工汉的日子太苦了,收入也不稳定,这就好比日后新闻上经常说建筑工月入过万,却没多少人愿意去干,也没多少社会地位一样。

这些钱已经足够他日常花销了,这时候一斤菜只要几分钱,看电影一两毛,普通人一个月能有十块钱的生活费已经比较宽裕了;沈隆现在除了吃饭、买稿纸也没其他花销,每个月都能攒下四五十块留给家里。

他打算多攒点,再加上自己的稿费,等过年回去多买些东西,让家里过个好年,最好能多发表几篇文章,多赚点稿费,好给家里把窑洞翻新下,少安修了三口新窑洞花了几百块钱,这笔钱并不难攒。

又是一个周末,沈隆如约来到地委家属院找田晓霞,一时间没见,田晓霞似乎长高了些,仔细一看原来是穿了双高跟鞋;像往常一样,沈隆一来田晓霞就去大灶上给沈隆打了饭菜,俩人边吃边热烈地聊了起来。

田晓霞暂时没说投稿的事儿,她担心这会让对方紧张、患得患失,而是说起了《白轮船》,“任犊那个畜生写得序言全是胡说八道,不用理他。”

晓霞是个爱憎分明的姑娘,她见不得自己所推崇的作品被别人大加指责,而且那个任犊写得的确没什么道理,带有浓浓的那个时代的特色,让他们这些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本能地产生反感,骂上一句不仅没有损害晓霞的形象,反倒显得更加可爱。

沈隆和她聊起了书里那个被父母抛弃的小男孩的忧伤的童年;那个善良而屡遭厄运的莫蒙爷爷;那个凶残丑恶而又冥顽不化的阿洛斯古尔;以及美丽的长鹿母和古老而富有传奇色彩的吉尔吉斯人的生活……

他们俩都没出过国,甚至少平连省城都没有去过,但是从书里他们却好像亲身去了一趟吉尔吉斯斯坦一样,完全能够领会书中人物所经历过的那一切,或许不管在那个国度,底层生活的苦难都是相通的吧。

借着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到了《老井》上,沈隆拿出了新写的稿子,田晓霞迫不及待地阅读起来,她的心思也随着故事里孙旺泉、巧英的命运而不断起伏,看完新写的稿子,田晓霞长叹一口气,和沈隆讨论起故事的细节来。

“老井村不像是双水村,双水村有东拉河和哭咽河,可不缺水;原型到底是哪个村?罐子村还是其它地方的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