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乘车证(2 / 2)

罗景全接过钱心里却像打了五味瓶不是滋味..............

没有双肩包和登山鞋,这个年代,典型的黑色人造革手提包,有自行车的把黑提包往车头上一挂,那就是流行。

这个黑提包罗景全平时上班儿不舍得用,用他的话说:一个工人,又没有多少东西要装,拿那个干什么。

罗景全辞别了家人,八点多就从家步行往火车站走,到火车站三个人碰了头,一起验票,上了五号车厢。

列车员查看他们的‘三证’:工作证,乘车证,出差证明,然后换取一个小铁牌。

陈川铁路是第一条电气化铁路,牵引罗景全这趟列车的是他们电机段的电力机车,这还是前不久从法国运回来的新车。

先进的机车和破旧落后的车辆成了反差,机车是电力发点,车厢却要烧炉子取暖,夜晚列车员不停地往锅炉添煤,可是火车经过秦林隧道时还是让人冷的不行。

有人起来向列车员反应,列车员打开锅炉间的门,利用锅炉上的手摇把柄上下不停的摇着,强迫热水循环。

半个小时过去了,年青的女列车员汗流浃背,旅客好心要去帮忙,列车员却说只能专业人员干。

长夜漫漫,旅客在温暖的车厢里沉沉的睡去,女列车员直到温度达到18°,擦擦汗松了口气。

第二天中午,罗景全三人顺利的到达川省,川省火车站在第一条铁路‘成渝线’建成后,同时建立的川省火车站。

车站广场上来来往往的旅客有的背自制大布包,有的背着印着‘上海’和‘北京’图案的人造革大提包。

最有特点的还是大多数背的背篓,孩子们手提竹编带盖手提篮子,这些人或站或坐在候车室外的台阶上。

这时有带铁路帽,穿蓝色铁路服的工作人员推着保温桶走过来,大家都一窝蜂拿起印有毛主席语录的白色缸子打水。

冬日里,大大小小都穿着棉衣,男的都戴军帽或雷锋帽,就连小孩儿也不例外。

这个年代铁路工人很热情的,女职工帮抱孩子,男职工帮提行李,一副温暖温馨的画面。

罗景全想家了,想妻子怎么带三个孩子,想这个时候,中午饭是否吃了?他甩了甩头和同事们从广场上出来,问了当地人上了去往电务段的公交车。

到了电务段他们找到革委会,出示了介绍信并说明情况后,革委会的有关领导立刻通知朱长喜。

铁路单位和地方不一样,职工们大部分分散在沿线小站上,集中大站上的是段机关干部和少一部分职工。

朱长喜在沿线一个小站当信号工,每天只有一趟慢车停靠小站,下午五点左右才能赶过来..............

罗景全归心似剑,吃完饭后其他俩个商量说:“等朱长喜回来估计六点以后了,今天是查不成了,与其在这里浪费时间,不如我们先去下一个地方,等明天回来刚好办这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