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天策之殇(1 / 2)

昆仑有剑 久未饮酒 1055 字 2023-08-01

大唐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属下唐兵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15万人,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起。

铁骑横扫河北,全无一合之将。

太原等边地紧急奏报,可惜唐玄宗还以为是那些厌恶安禄山的政敌们的下作手段。

直至十一月十五,在种种确凿的证据下,唐玄宗才终于相信了安禄山造反的事实。急急调兵遣将,可惜为之晚矣。

精锐的边军远水不解近渴,在长安和洛阳临时招募的青壮和各地的城防军,缺乏训练,那是如狼似虎的百战精兵的对手。

十二月,安军已兵临东都洛阳,未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十二月十二日洛阳陷落,东京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卢奕不肯投降,被俘后为安禄山所杀。

十二月初一,安禄山次子安庆绪,亲率大军兵逼洛阳。不但携带了安禄山手下最精锐的狼牙军,将领阵容更是豪华。军师徐归道坐镇中军,山狼”曹将军、“雷狼”沙叱博、“天狼”阿史那从礼分率重兵,同时还出动三大长老黑齿元佑、令狐伤和苏曼莎。

如此精锐自然不是为了几近空虚的洛阳城,更不是为了表面光鲜的神策军。

大军过洛阳城而不入,在安庆绪眼中,那不过是块松软的糕饼,随时都能吃下肚。大军的威胁只有一个,大唐立国之基,纵被千般削弱,仍旧实力彪悍的天策大营。

北邙山下,天策大营,已不复往昔。

大统领李承恩,开战之初就被数道皇命强制调往长安,近身保卫圣上安危。

录事参军事朱剑秋,江湖盛传“天下三智,唯逊一秋”。然空有才智,却无兵可调。朱剑秋分析局势,得出洛阳不可保的结论,这并不难。但是天策如何自处,这却难倒了这位智者。

大统领不在,群龙无首。朱剑秋虽有定计,却难开口。

狼牙大军占领洛阳已成定局,未来的主战场必然是潼关一线。但是没有大统领的威望,让天策们放弃大营,放弃尊严,不战而退,可能么?

朱剑秋费尽口舌,劝说留守的副统领秦颐岩,劝说宣威将军曹雪阳,劝说总教头杨宁。可惜,哪能想到狼牙军来的这么快。

秦颐岩去洛阳协调防务,被困城内。杨宁终于意识到了危机,让朱剑秋带人撤往潼关。可惜晚了,宣威将军曹雪阳主动站了出来,负责断后,为大军撤离争取时间。

曹雪阳领着自愿留下的三千七百二十一名天策将士,镇守天策大门。而杨宁自己,则拖着之前光明寺一战,和众多明教高手对决,内伤未愈的残躯,独守北邙山口。

狼牙大军一到,没有废话,直接就开始了进攻。这是和时间的赛跑,安庆绪旨在灭了天策苗裔,曹雪阳要努力拖延时间。

攻城战是残酷的,天策大营的城门虽然不比洛阳长安那种雄城,但是作为当年太宗的根底,设施之完善,不下于一般大城。

狼牙军并未一开始就投入其精锐的本阵,而是派出了手下的附庸军团。

安禄山即已造反,也就不再顾忌天下舆论了,手下招募了一大批牛鬼蛇神。有西域的黑榜高手,有天一教的妖人,更有一些不甘心失败的明教教众。

明教虽然主力随着教主陆危楼退往西域,隐姓埋名,低调发展,以图东山再起。但还有一些不甘心失败的,看准安禄山反叛之际,主动来投。为了圣火重燃,焚尽残躯,明教有的是愿意为了圣教抛头颅洒热血的教众。更何况敌人还是灭教首凶天策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