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兴盛之,范仲淹(1 / 2)

书接上回。继续做梦。

今天请到的嘉宾,依然是秦汉时期天下第一谋士,张良先生。

我问,宋朝重文轻武的结果是什么?

他说,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科技遗产多。唐宋八大家,宋占六席;四大发明,宋占三席。美学方面更不用说了,宋瓷是中国古代瓷器审美天花板。今天若是你手里有件品相完好的宋代汝窑瓷器,无论是盘子是碗,其估值都要以亿为单位。

我问,老百姓生活的怎么样?

他说,还不错,一天能吃三顿饭了,而且取消了宵禁政策,夜生活丰富起来。

我问,一日三餐有啥稀奇的?

他说,宋朝之前,老百姓一天只吃两顿饭,诸侯是三顿,皇室是四顿。西汉时,叛变的淮南王被流放,圣旨上专门点出:减一日三餐为两餐。还有一点,宋朝有失业保障制度。过去遇到***、大瘟疫,老百姓只能接受丛林法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宋朝不同,每当有饥荒年头,就针对流民进行征兵,并且实行的是募兵制,发工资的,军人职业化。为什么要招流民呢?一是人道主义,别饿死了;二是预防农民起义。甚至有这么一句话:朝廷每多一卒则山野必少一贼。所以这个征兵模式更像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我问,为什么不实行征兵制?

他说,宋朝是文人治国,文人多矫情,看不得老百姓受苦。特别是他们读过杜甫的《石壕吏》以后,更痛恨征兵制:三个儿子上疆场,已经牺牲俩了,你们还要抓体弱的老头去打仗,老头翻墙逃跑,就把老太带走了,让去前线烧火做饭,当朝太黑暗了。当然,这是表因,最深层的原因,是征兵制往往对应地方军阀,相当于地方有稳定的武装力量,对宋朝来说,这是隐患,要解除。

我问,募兵制会不会增加国库开支?

他说,肯定会,军事经费要吃掉宋朝三分之二的财政收入。

我说,关键是没有战斗力。

他说,战斗力要对应着强有力的军阀,宋朝就没有军阀产生的土壤。宋朝的制度设计,核心是重文轻武,文官掌握军队,宗旨是防内而不是防外,绝不允许地方贵族或官员做大做强称霸一方,从而威胁到皇权的稳固。

我问,宋朝对外“花钱买平安”是跟谁学的?

他说,五代时期的石敬瑭,那时辽国还叫契丹,石敬瑭依赖契丹军队建立的后晋,所以对契丹施以“臣礼”,每年进贡30万匹帛。五代十国作为中国历史上短暂的割据乱世,由于朝代更迭较快,且没有三国的热血、魏晋的风流,向来被人们所忽略。但每段历史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宋朝的制度建设、文化方向,乃至整个王朝的发展,从始至终都受到五代的影响。北宋每年向辽国输送财物,始于宋真宗,那时宋朝已经被辽国侵扰了25年,不堪其苦,双方议和后,宋朝每年给辽岁币。破窗效应开启后,周边蛮夷纷纷效仿,例如西夏原本是宋朝的藩属,接受大宋的封号,可李元昊上台后,要自立称帝,建国号“大夏”,还写信给北宋政府,要求承认他的合法性。大宋咋可能接受这样的挑衅?下诏削去李元昊官爵,并悬赏捉拿,宋夏战争全面爆发。一打仗,宋朝节节败退。李元昊那边因为两家断了贸易而导致统治区内通货膨胀。三个回合后,双方都想议和,于是在宋政府承诺给与足够白银补偿的前提下,李元昊再次归顺。

我问,宋夏之战,有没有名将?

他说,宋朝没有名将基因,只有名相基因。到了宋仁宗时代,逐步实施“以文驭武”的举措,就是中央军事决策归文官大臣,前线作战也由文臣统御武将。西夏骑军骁勇善战,一出手就大败宋军,吓的京城文武百官瑟瑟发抖。皇帝问满朝文武,众爱卿觉得谁适合出征西夏?众人遥指范仲淹。此时范仲淹不在京城,刚被贬到鄱阳任职。情况紧急,火速把他调任西北前线。

我问,为什么被贬到鄱阳去了?

他说,因为太刚正,上书批评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培植党羽,任用亲信,于是被贬了,这是他第三次被贬。不过范仲淹的多次被贬也成就了他,其刚正不阿的形象在官民心目中越来越伟岸,所以每次朝廷遇到大事,他总是“众望所归”的那个。

我问,范仲淹一介文人会打仗吗?

他说,会!范仲淹提出了“积极防御、屯田久守”的战略方针,边防御边筑城,使西北军事防务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边境局势大为改观。

我说,这是变旷野战为城堡战。

他说,是的,城墙自带防御加成。范仲淹是很擅长筑墙的。公元1021年,在范仲淹任泰州西溪盐仓监时,他发现旧海堤因年久失修,海潮倒灌,淹没良田,于是主持修建了捍海堰。现在去泰州依然能看到范公堤遗址。前段时间,泰州还搞了个范仲淹忧乐观中外学术交流会,纪念范仲淹泰州任职一千年整!

我说,范仲淹是泰州的一张名片。

他说,范仲淹是n多地方的名片。他任职过大半个中国,还算半个山东人。

我问,半个山东人?

他说,是的。范仲淹先祖是唐朝宰相范履冰,五代十国时,曾祖、祖父、父亲均在吴越当官。范仲淹出生不久,时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的父亲病逝,生活陷入贫困,母亲谢氏抱着他改嫁给淄州长山人朱文翰。改嫁需要有姿态,于是范仲淹改名朱说。朱文翰的家在今山东省邹平县长山镇河南村,现在叫范公村。所以范仲淹也值得你们山东人骄傲,山东人的养子。

我问,什么时候改回范姓的?

他说,当官后。他考上进士的时候,还叫朱说。

我说,基因的强大,龙生龙,凤生凤。

他说,还需要有读书的机会。虽然母亲改嫁了,但是依然嫁到了大户人家,不至于说需要喂猪放牛。

我问,范仲淹前两次被贬是因为什么?

他说,第一次是干预皇帝母子关系。宋仁宗要带着文武百官给刘太后磕头祝寿,当时范仲淹就提了反对意见,意思是祝寿是你家的私事,她又不是我们的娘,我们磕哪门子头?何况你已经20岁了,成年了,不能什么事都继续听你娘的了,你是一国之君,懂吗?于是被刘太后给贬了。第二次是插手皇帝夫妻关系。刘太后死后,宋仁宗自然就硬起来了,急忙把范仲淹喊回来。宋仁宗想换个媳妇,众大臣多赞成,说婚姻自由,庄稼汉都能休妻离婚,何况是天子,范仲淹却极力反对,又被贬了。临行前,京城同僚纷纷送出城门,感叹一句:范君此行,愈为光耀。所以我刚才说,范仲淹的三次被贬,也成就了他。

我问,宋仁宗这么怕刘太后?

他说,宋仁宗与刘太后就是狸猫换太子的俩主人公。当然,在民间,狸猫换太子的主角是包拯。大体情节是当年的刘皇后与太监郭槐狼狈为奸,在李妃生下宋仁宗时用剥了皮的狸猫换走,婴儿带回宫里假装是自己所生。李妃被陷害,流落民间,遇到了开封府秉公断案的包拯,最终帮仁宗母子团聚。

我说,包拯管的有点宽。

他说,历史上的确有“仁宗认母”这个事,也有包拯这个铁面无私的青天大老爷,不过两者并无关联,是后代文人强行给捏到了一起。宋仁宗确实不是刘皇后所生,只是由刘皇后抚养长大。宋仁宗的生母是李妃。李妃最初是刘皇后身旁的侍女,负责照顾刘皇后的生活起居,后来被宋真宗临幸而怀有身孕,升级为妃子,孩子交由刘皇后抚养也是宋真宗的意思。历史上的刘皇后是个实力派,又受到宋真宗的独宠,不需要与什么后妃争宠,她们没资格没实力叫板,都要虔诚的喊一声姐姐。

我问,范仲淹官至什么?

他说,参知政事,副宰相。宋朝吃了西夏三闷棍,宋仁宗也开始反思,我大宋外强中干呀,咋让一个西夏打的满地找牙?问题到底出在哪?应该做一些改革了,否则,大宋迟早要毁在我手里。他急忙召范仲淹进京,把他提拔成副宰相,同时重用富弼、韩琦,然后给了他们一个任务,就是你们几个给咱们大宋开个药方,如何才能让我们的明天更美好?于是,他们几人搞出了“庆历新政”,提出十项改革主张,核心是解决宋朝的三冗问题,冗官、冗兵、冗费。

我问,主要有哪些举措?

他说,一是对官场进行瘦身。一方面对现存官员实行优胜劣汰,另一方面严格把控入职关,关闭贵族子弟不经考试就可以直接任用的“门荫”制度,同时并州县,减少政府设置,减少干部数量。二是减税赋,激活农业、商业。三是重新启用征兵制,点谁的名谁去当兵,因为过去的募兵制几乎吃空了中央财政。我说,前两条好前卫,仿佛看到了今天的影子。

他说,宋仁宗对新政是拍手叫绝,力挺范仲淹,但还是没采纳征兵制这个方案。

我问,新政为什么会失败?

他说,要求改革的是宋仁宗,叫停改革的也是宋仁宗。宋仁宗耳根子太软,从善如流,从恶也如流。他刚开始对范仲淹的确很信任,但是对改革阻力估计不足,遇到滔滔反对之声就缩回去了,不仅叫停了改革,还把范仲淹发配到邓州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