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上午,高鸣继续借助修复仪对视觉器官进行修复。
人类的视觉系统非常复杂,但是基本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光路折射系统、光信息转换系统、控制眼球运动和维护眼球的附属系统。
光路折射系统由角膜经前房(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直至视网膜的前表面,都是一些透明而无血管分布的组织,它们构成了眼内的折光系统,使来自眼外的光线发生折射,最后成像在视网膜上。
调整光路的折射主要是能够控制晶体曲率变化的睫状肌实现的。
光信息转换系统由视网膜组成。它具有同神经组织类似的复杂结构,其中包含有对光刺激高度敏感的视杆和视锥细胞,能将外界光刺激所包含的视觉信息转变成为电信号,并在视网膜内进行初步处理,最后以视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的形式形成视觉信息传向大脑。
视网膜是一层包含上亿个神经细胞的神经组织,按这些细胞的形态、位置的特征可分成六类,即光感受器、水平细胞、双极细胞、无长突细胞、神经节细胞,以及近年新发现的网间细胞。其中只有光感受器才是对光敏感的,光所触发的初始生物物理化学过程即发生在光感受器中。
光感受器按其形状可分为两大类,即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视杆细胞对微弱光线敏感。所以夜间活动的动物视网膜的光感受器以视杆细胞为主。视锥细胞对强光线敏感,日间活动的动物则以视锥细胞为主。人类则两者兼而有之。在人的视网膜中,视锥细胞约有600~800万个,视杆细胞总数达1亿以上。它们似以镶嵌的形式分布在视网膜中;其分布是不均匀的,在视网膜黄斑部位的中央凹区,几乎只有视锥细胞。这一区域有很高的空间分辨能力(视锐度,也叫视力)。它还有良好的色觉,对于视觉最为重要。中央凹以外区域,两种细胞兼有,离中央凹越远视杆细胞越多,视锥细胞则越少。在视神经离开视网膜的部位(乳头),由于没有任何光感受器,便形成盲点。
视网膜的神经网络及其信息处理视网膜上亿的神经细胞排列成3层,通过突触组成一个处理信息的复杂网络,即光感受器与双极细胞、水平细胞间突触组成的外网状层,以及双极细胞、无长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间突触组成的内网状层。光感受器兴奋后,其信号主要经过双极细胞传至神经节细胞,然后,经后者的轴突(视神经纤维)传至神经中枢。但在外网状层和内网状层信号又由水平细胞和无长突细胞进行调制。这种信号的传递主要是经由化学性突触实现的,但在光感受器之间和水平细胞之间还存在电突触(缝隙连接),联系彼此间的相互作用。
控制眼球运动由六块眼外肌来实现,这些肌肉的协调动作,保证了眼球在各个方向上随意运动,使视线按需要改变。两眼的眼外肌的活动必须协调,否则会造成视网膜双像(复视)或斜视。
维护眼球的附属系统包括睫毛、眼睑、结膜、泪器、眼球外肌和眶脂体与眶筋膜等。
眼睛随着年龄的增大,视觉系统的生理和结构都会随着年龄逐渐衰退和老化。如果不考虑病理性的变化,其中最重大的功能变化似乎是瞳孔的大小变化减少和调节距焦能力的衰减。瞳孔控制可以到达视网膜的光量,瞳孔的扩张程度随年龄递减,导致在视网膜接收到的光量大幅度下降。相较于年轻人,老人就像经常带着中等密度的太阳眼镜。因此,对于任何需要随着照明的视觉导引才能看清楚的细节,老人需要额外的照明。
随着老化在角膜的边缘周围会发展出白色的圆环,称为老年环。
角膜的解剖和生理角膜从结构上可分为5层:上皮细胞层、bowman层、基质层、descemet膜、内皮细胞层。角膜透明而无血管,但具有丰富的感觉神经组织,具有一定的形状、大孝厚度和曲率半径,还具有一定的屈光力,在眼球屈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此外,它还与巩膜组织一起对精细的眼球内容物提供特殊的保护作用。
角膜的上皮细胞层和内皮细胞层的细胞都是属于不能再生的细胞,所以当这些细胞衰退坏死的时候就会造成角膜老化和损坏。
晶状体是眼球中重要的屈光间质之一。它呈双凸透镜状,前面的曲率半径约10mm,后面的约6mm,富有弹性。晶状体的直径约9mm,厚约4~5mm,前后两面交界处称为赤道部,两面的顶点分别称为晶状体前极、后极。晶状体就像照相机里的镜头一样,对光线有屈光作用,同时也能滤去一部分紫外线,保护视网膜,但它最重要的作用是通过睫状肌的收缩或松弛改变屈光度,使看远或看近时眼球聚光的焦点都能准确地落在视网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