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三章 战场纪律:十杀令(1 / 2)

我的元首 落爷孤独 1580 字 2022-09-09

绝密的武器资料,张俊还是没有交给任何人,由张俊亲自保管着。

摆脱俗务的张俊立即飞到波兰,回到在波兰的党卫军第一装甲集团军总指挥部,原波兰总统府,张俊必须与隆美尔全力以赴地把自己党卫军所需要的一切准备好,因为此时已经是1940年4月10日了,还有十天的时间左右准备时间,大的事情张俊相信隆美尔已经准备妥当,就是怕有什么遗漏的地方。

现在整个波兰就是兵的海洋,到处都是兵营,但是这些士兵是被禁止进城闲逛的,德国军队到是不用担心会出现违反军纪,也不会去侵害波兰的百姓,可以其他的欧盟成员国的军队,军纪就差了很多,时常会发生点事情,波兰党卫军宪兵部队,组建了数量众多的巡逻队伍,对于那些违反军纪的欧盟士兵,等待他们的就是送交军事法庭,该枪毙或者是坐牢,党卫军是绝对毫不手软。

希特勒这个欧盟〖主〗席也下达了严肃军纪的命令,没有军纪的部队是不能打硬仗的,同时还会激起占领地人民的激烈反抗,整个欧盟国家,在希特勒的号召下,开始整顿部队的纪律,经过这段时间的严肃军纪行动,整个欧盟成员国的军队在军纪方面,的确很进步很大。德国甚至向各欧盟国家派驻了宪兵,专门就是管束军纪的,当然宪兵是不参与欧盟其他成员国的军事指挥的。

军纪是部队战斗力的保证,没有铁的军纪,军队就如同一盘散沙,即使上了战场也是不堪一击的乌合之众。但凡古今中外的军队,无一不讲究军纪的重要性(草寇除外)。比如岳家军军纪极严,严禁骚扰百姓。一次,有个兵士擅自用百姓一束麻来缚柴草,被岳飞发现,立刻按军法严办。岳家军行军经过村子,夜里都露宿在路旁。老百姓请他们进屋,没有人肯进去。岳家军中有一个口号,叫做:“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tiexue.net/

]

外国军队对军纪也十分重视。一战中的德军名将鲁登道夫在其著名的《总体战》一书中这样写道:“依靠军纪加强的军队中,重要的事是要训练士兵的独立作战能力和责任感。军纪不应扼杀个性,而应发展个性。军纪应当引导大家摈弃自我私念,整齐划一,向一个目标迈进。这个目标就是胜利。”

但有趣的是,许多外军在强调军队要有铁的纪律的同时,对士兵在敌国的奸yin掳掠等行为却并不加以阻止,带队军官甚至带头烧杀抢掠。在这方面,历史上日军、俄军均有很多暴行已不能用简单的违反军纪来说明。而表面上很有绅士风度的美英军队在这方面好象也并不比其〖日〗本和俄国的同行差多少,区别只是做得更为隐蔽,而且大多能遵守强盗的基本准则,只抢不杀或只奸不杀。

其中最禽兽的军队就是〖日〗本鬼子的军队了,英美军队最少还遵守一下强盗的基本准则,这些毫无人性的〖日〗本鬼子可是又奸又杀,还带抢光,烧光,杀光的“三光政策”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加禽兽的军队吗?没有之一。

难道是他们不明白军纪对军队的重要性,当然不是。如果士兵在作战时违反军纪,下场就会很惨,很可能会当场枪毙。苏军在二战时甚至派执法队(克格勃居多)到前线督战,有退缩不前者在阵前当场处决。而美军在朝鲜战场上也曾用督战队督战,在上甘岭一战中,败退的美军多有被自己人射杀的。但作战时的军纪处罚尺度显然与平时不同。显然外军更重视作战时的令行禁止,而对其他问题则是视而不见或干脆不管。这些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使用的海盗法则,抢劫的时候,谁敢逃跑,立即枪毙,至于最后士兵怎么对待被抢劫的人,那些国家只会表面的虚假的说说,其实根本就不管,比如二战后世,苏联攻占柏林,苏联士兵强奸了100万德国妇女。

利用奸yin掳掠来保证士气,就是他们惯用的伎俩,帝国主义之所以对军纪的处罚尺度如此内外有别,显然与其功利主义思想有关,战场纪律必须要严格执行,否则军队的战斗力难以保证。但士兵在敌国或占领区抢劫**杀人显然不会对作战造成太大影响,而一旦对此进行处理,不仅会影响士兵的士气,还直接削减了部队的战斗力。

在日军等军队看来,默许或纵容士兵抢劫**杀人不仅能有效提高士兵的作战积极性和士气,还能培养其杀人的勇气,更能有效〖镇〗压慑敌国人民的反抗,因此此举非但不违纪,反而被作为一种作战手段加以推广提倡。而抢劫不仅可以减少军需供给方面的压力,而且还能刺激士兵奋勇作战,从敌人或其平民处掠夺大量财物,所以也是受鼓励的行为。美军、苏军等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二战后德国各地遭到了来自西方和东方的盟军的共同抢劫,有的地方甚至被抢了多次,许多当事人居然还把这当成趣闻轶事写成了回忆录。

比如朝鲜战争中,由于朝鲜人普遍较穷,没什么油水,美军高层居然声称朝鲜人使用的铜碗是金子做的,并以此来yin*士兵。以致于志愿军抓住的美、英及土耳其战俘所携带的物品中铜碗几乎人手一个。对于军队中的性骚扰,外军认为士兵的欲望应该得到满足,否则难以保证士气。于是除了默许**之外,甚至还设立军ji以满足士兵的**。而对军内的性骚扰和性侵害事件则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于是,此类事件在西方各军事大国中成了普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