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贞观年间真的这么苦吗(2 / 2)

不断爆发的天灾人祸根本不给这个新生代政权一点喘息的余地。

对于国家目前的现状李世民心里是一清二楚。

也是多亏隋朝的时候曾在全国各地的主要城镇修建了大量粮仓,有名的就是兴洛仓、常平仓等。

再加上隋末年间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整个华夏损失了大约两千多万的人口。

到了他李世民执政的时候,隋朝留下来的粮食够他使用几十年,也是这些才让他有底气去暴打这些祸害边境子民的突厥狗。

对于李跃来说,若是大唐真的像刚才那汉子说的那样,他不介意将制盐的方法交给官府。

因此自唐代之后,华夏帝国就成了肉包子一样的存在,越来越趋于保守,外扬的精神,就如那包子馅一样从未看到。

古代中国都是一家之国,一人以决,所以一个国家的性格或者说一个帝国的性格往往来自开创帝国的君主或者说是兴盛帝国的领袖人物。

可以将这个称呼为帝国的气质,气质是个好词即可以形容人也可以形容国家。

汉武雄浑,气吞万里如虎,汉帝国气质就是恢宏大气,面对敌人毫不手软即使将亡国之时也可以击退外族。

宋朝时期,赵匡胤黄袍加身,害怕武人乱国于是以文抑武,到了徽宗时期更甚,皇帝舞文弄墨,丹青画笔,整个社会当然自然是莺燕之气,最后屈辱而亡。

明朝皇帝则不定性,会由于情绪的激昂与兴奋,在一场艰难的大胜后,脱去平日的严肃与谨慎,将故作的威严化作轻快与喜悦。

虽说有些皇帝不太着调,但明朝无论是遇到多大压力,既没有屈膝投降,也没有割地赔款。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

可一些不着调的皇帝最终还是坏了老朱留下的诺大基业。

清朝皇帝从一而终,都以防汉为思想主题,最后就难免封闭保守,以愚民政策为主要国策,结果就是亦步亦趋,步步落后最后逆时代而动。

而唐帝国,在中国的历史上,却是最为外向的帝国。

他们信心坚定,这种坚定让帝国的朝阳从长安一直照到了葱岭以西。

创造这一帝国气质的,不是开国皇帝李渊,而是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皇帝的起点并不光彩,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夺取最高权力的道路充满了血和骨。

但是为了开创伟大的时代,按照结果论,一切牺牲都是值得的,虽说权力之路由罪恶的鲜血染成,但人们也不会因玄武门弑太子兄弟,逼父亲退位,就将他一生功绩抹杀。

大唐皇帝李世民可是被后面的四方统领尊称为天可汗的人物,若是李世民真的宛如史书上那样一般大气,他不介意将制盐的方法贡献出去。

但怎么给该给谁,就是个问题。

自己穿越过来,身份是啥都不清楚,又照着系统的指示逃婚。

虽说他总感觉自己就是名门望族出身,但眼下连我是谁他心里都没有点逼数。

初来乍到的一个人在大唐连个朋友都没有,上哪里去找这终南捷径。

“小哥你可愿意将这制盐之法献给大唐?”

坐在小板凳上的李世民发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