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粮食不够吃,那就想办法让粮食增产?</p>
可这又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古往今来历朝历代,对于“粮食增产”都极为重视。</p>
但凡有哪个地方上报一两条关于增产的消息,高低都得算个“祥瑞”。</p>
朱瞻基脸色一苦,正要开口,忽然发觉林煜的脸色有些似笑非笑。</p>
“……”</p>
“林先生有办法能让粮食增产?”</p>
这话问出口,连朱瞻基自己都觉得不敢置信。</p>
毕竟,粮食增产到底意味着什么,谁都清楚。</p>
哪怕没有林煜给他们点拨出来粮食与王朝国运之间的关系,粮食也依旧是封建王朝的三大核心命脉之一,另外两个分别是河务与田政。</p>
朱瞻基从小到大的自我认知里,粮食就是要靠百姓精耕细作,辛苦劳碌之后才能有收成。</p>
朝廷为了鼓励农桑,甚至在每年年初,皇帝还要前往先农坛,来一波“天子亲耕”的政治作秀。</p>
因为由天子亲耕的土地,正好是一亩三分,所以也才有了“一亩三分地”的说法。</p>
迎着朱瞻基期待的目光,林煜没有令其失望,微微点头说道。</p>
“让粮食增产的办法我确实有,一个只要在大明国中就能做到,另一个麻烦点,需要去往海外寻找。”</p>
“不过,只要二者双管齐下,就能轻易让大明的粮食,增产十倍以上。”</p>
嘶~~!</p>
粮食增产十倍以上?</p>
听闻此话的朱瞻基和于谦,几乎同时倒抽了一口凉气。</p>
他们本以为林煜能让粮食增产一两成,就算是顶天了。</p>
毕竟,这可是“祥瑞”才有的待遇,而且还是可遇不可求的。</p>
现在林煜竟然说可以增产十倍……</p>
按照明朝的《补农书》记载:“田极熟,米三石,春花一石半,然间有之,大允共三石为常耳。”</p>
这意思就是,一亩地一年下来产出的稻米,也就两三石,折合也就五百到六百斤粮食。</p>
这要是翻个十倍,那就是起码五千斤的粮食产量!</p>
原本只能养活一家三四口人的粮食,现在就能养活几十口人!</p>
“林先生,到底是什么办法?”</p>
朱瞻基身体微微前倾,有些急不可耐的问道。</p>
说完,又惊觉失态,连忙坐了回去,压抑住激动,转而又补充道:“还请林先生能够告诉学生,学生愿为先生全力脱罪,并且钱财、美人……乃至功名官位,家中长辈都可为先生运作。”</p>
林煜听罢,忽的一股恶趣味涌上心头:“我要是不告诉你,你是不是就不会为我脱罪了?”</p>
朱瞻基一愣,旋即坚定摇头:“不会,林先生乃经世之才,又为吾之老师,即便没有这粮食增产之法,学生也甘愿帮助先生脱罪免死。”</p>
朱瞻基的言语十分诚恳。</p>
林煜摇头失笑,他自然没有怀疑这个便宜“学生”的意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