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三杨(1 / 2)

从宋朝开始,翰林院就已成为培养宰辅重臣的升阶渠道之一。</p>

到了明朝进一步发扬光大,甚至有了“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官场典故。</p>

新任的翰林学士(翰林院老大)杨溥,为人朴实正直,恭谨廉洁,与黄淮一样曾为太子入狱。</p>

一直熬到太子登极,才被放归,黄淮入阁,他则是迁调执掌翰林院。</p>

不过所有人都知道,杨溥早晚也是要入阁的。</p>

“杨学士,先皇驾崩已有时日,应该奏请陛下,准备编修《永乐实录》,还有宫中的内廷玉碟、史书志……也要开始收集了。”有个年轻的翰林院编修,上前拱手说道。</p>

杨溥捋了捋胡须,点头说道:“把相关书录整理好给我,我这就去求见陛下。”</p>

杨溥待人非常客气,虽然对方是自己下属,却也没摆一点架子。</p>

接过属下整理好的奏本资料,杨溥这才健步如飞的步行前往皇宫内城华盖殿。</p>

一番绕路穿行,杨溥见到了总管太监王伦,连忙拱手说道:“王总管,某这里有要事,需求见陛下!”</p>

“杨学士多礼了,杂家这就去通禀。”</p>

没等太久,王伦去而复返,言语姿态愈发恭敬谦卑。</p>

“杨学士,陛下有召。”</p>

“有劳。”</p>

王伦在前带路,杨溥低头跟在后面,这是他的性格习惯,不喜出头,对谁都颇为客气。</p>

杨溥随王伦缓步登上大殿,稍一抬头就瞧见皇帝高居龙案,显得威严庄重。</p>

而殿中除了自己,却是还有着几人,仔细一瞧,居然是总揽内阁事务的首辅杨士奇,还有另外阁臣杨荣、金幼孜、黄淮三人。</p>

其中的黄淮,还是自己同入诏狱十年的狱友。</p>

虽不知何事要召集内阁全员来此,但杨溥依旧保持着从容不迫。</p>

“臣翰林学士杨溥拜见陛下!”</p>

“杨学士免礼。今日前来,可是有何要事?”</p>

“臣此来是想奏请陛下,何时能够正式开始编修先帝实录、玉碟与史书志?”</p>

朱高炽一听原来是这事,只略一思忖便说道:“杨学士费心了,先帝庙号、谥号尚未拟定,待礼部拟定过后,翰林院便开始着人编修吧!”</p>

“臣遵旨。”</p>

杨溥恭谨应道。</p>

眼看杨溥也来了,朱高炽随即笑道:“既然今日杨学士也来了,朕这里也有些事情,想请教杨学士一同参谋一二。”</p>

杨溥听罢倒也没有诚惶诚恐,拱手说道:“臣定知无不言。”</p>

朱高炽也没再多废话,直接将之前林煜提到的大明宗藩问题,就这么对杨溥复述一遍。</p>

虽然答案他早已知晓,就连林煜的回答也在不久前,被锦衣卫送上他的案桌,还紧急叫来了在家补觉的杨士奇等人过来商讨。</p>

但他还是想听听杨溥,这位昔日旧臣,也是他心中极为看好的内阁预备役,如何看待此问题。</p>

“陛下,宗藩事关重大,若处理不好,难免有损陛下声望。还是当以慎重稳妥为先,不可轻慢待之。”</p>

似乎说了什么,又似乎什么都没说。</p>

妥妥的“不粘锅”发言。</p>

朱高炽眉头微皱,要是换作以往,他应该不会有多在意。</p>

可是放到现在,有着林煜的珠玉在前,又有杨士奇、杨荣在前比对,杨溥的性格缺陷,在皇帝眼里就变得极为突出。</p>

“那杨学士以为,何为稳妥?”朱高炽追问了一句。</p>

杨溥沉默片刻,说道:“可以史为鉴,从中探寻经验。具体如何,还是应由陛下定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