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之上,杨一笑轻叹一声,像是在赞许宋老生的进谏,又像是在感慨曾经云朝的吏治糜烂。</p>
他语气如同喃喃自语一般,但其实刻意说给臣子们听</p>
“云朝吏治的缺陷,天下人都知道乃是冗官,为什么会出现冗官情况呢,因为士族的读书人都想当官捞钱……”</p>
“他们把持学识,不断培养族人,上一代尚未辞官养老,下一代已经急不可耐做官,于是需要的官位越来越多,每年都要找借口添设新的职位。”</p>
“朕仍旧以县级衙门为例,说一说云朝的冗官情况何等严重。”</p>
“仅仅一个下县,官员就要六人,再加上四五十人的六曹书吏,以及三班差房的捕快老头,数量至少七八十人,每一个人都能盘剥百姓。”</p>
“大县的情况更严重,吏员有可能突破百人!”</p>
“由于他们自持乃是读书人身份,因此他们全都不屑于耕种劳作,吃的是禄米,盘剥的是穷人,而一县之地的百姓不但要供养官员,同时还要供养数量庞大的冗吏……”</p>
“云朝共有一千五百三十个县衙,意味着至少二十万读书人担任官和吏,但这只是县级衙门的官和吏,朕尚未计算县衙以上的官员。”</p>
“如果全加起来,数量更加庞大。”</p>
“比如,州级的官员,冗官情况更严重,云朝三百六十个州,官员和书吏至少三十万读书人!”</p>
“再往上的路级,冗官情况倒是少了,但是冗吏情况更严重,仅仅吏员据说高达五十万!”</p>
“继续往上,还有朝堂级别的重臣……”</p>
“虽然朝堂重臣的数量少,有资格上朝的仅仅一千余,但是云朝京城的四品以下京官,太上皇时代已经高达五千人余人。”</p>
呼!</p>
杨一笑缓缓吐出一口气,目光俯视高台下的大唐臣子,问道:“诸位爱卿,是不是都感觉脑中嗡嗡作响?虽然你们以前听说过云朝冗官的说法,但你们肯定没有细心去推算过官吏的数量吧。”</p>
“现在听朕说完之后,你们心里是怎样一种感觉?”</p>
“县衙一级,二十万,州域一级,三十万,路级冗官和吏员,接近五十万,朝堂重臣和京城的京官,六千余……”</p>
“这是高达百万人的数字……”</p>
“而这百万人的出身,几乎有九成是出身士族,他们世世代代把持学识,他们宣扬读书人才可以做官,百万人形成一个庞大的利益团体,即使云朝皇族想要支持变法但却有心无力。”</p>
“那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宰相,他的悲惨结局就是因为想动摇这个团体,可惜哪怕有皇族支持,他最终还是死在变法之下。”</p>
杨一笑说到这里,目光炯炯闪烁锐利。</p>
陡然他声音变高,语气也变的严肃,沉声道:“朕意识到,不能只让读书人做官,否则只需要百年时间,我大唐就是下一个云朝……”</p>
“也因此,朕要更改自古传承的古制!”</p>
“文人固然还是可以继续科举当官,但是大唐的士卒以后也可以做官。”</p>
“不要担心他们不懂学识,也不要嘲笑他们很多人不识字,其实在朕看来,做官不一定非要有学识才行。”</p>
“尤其是基层的官员,直面的是黎民百姓,和百姓打交道不需要之乎者也,治理基层需要的是了解种田耕作。”</p>
“哪个季节该播种,哪个季节该灌溉,天旱怎么抗旱,水灾怎么治水,这些根本不需要读书人去担任,这些职务完全可以由普通人胜任……”</p>
“恰恰咱们大唐的士卒几乎都是普通人出身。”</p>
“朕认为,他们是最懂民生的人。”</p>
“因此,朕认为他们才是最适合担任基层官员的人。”</p>
……</p>
杨一笑的声音变得更加激昂,大声道:“朕,大唐皇帝杨一笑,欲改古制,变法吏治。”</p>
“朕要封赐五千官员,去那乡里民间任职,曾经读书人才能做的事,他们做,从此以后的大唐,县衙官员不再是最基层的官……”</p>
“开此先例之后,这便是朕定下的大唐祖制!”</p>
杨一笑说到这里,陡然向着高台下面的远处招手,他声音更加激昂,但却饱含浓浓亲切:“朕的将士们,速速上前来,今日,朕与你们卸甲归田。”</p>
“你们跟随朕已经很久,朕不忍心让你们继续在沙场上搏命。”</p>
“趁着这次封赏有功之臣的大朝会,以及朕决定更改历代吏治陋习的机会,朕封赐尔等,个个都是官身。”</p>
“以前的历朝历代,朝廷只有县衙,由县衙直接治理百姓聚集的村和庄,读书人不懂耕作但却有各种门道盘剥穷苦,朕绝不允许大唐如此,所以朕要你们去做最基层的官。”</p>
“尔等都是赤诚老卒,可愿意为朕分忧吗?”</p>
杨一笑最后这句话问出之后,整个地面仿佛微微的震颤,那是因为五千个老卒哄然跪地,一万个膝盖砸在地上引起的摇晃。</p>
“愿为陛下分忧……”</p>
“愿为陛下分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