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我为刀俎,人为鱼肉,前提是手里必须攥着刀俎,如此才能随意对人加以鱼肉。</p>
而关于向杨一笑收税之事,皇帝并非是手握刀俎那一方,反而杨一笑拥有七千重甲铁骑,对于朝廷而言才是手握刀俎那一方。</p>
可惜,人在利益冲昏头脑的时候都会不冷静……</p>
又或者,皇帝明知这事有问题但却仍旧抵不住诱惑……</p>
皇帝根本没有意识到,这大臣在计算税赋之时耍了花招,虽然杨一笑治下的三州之地的人口很多,但是人口再多也不可能收取一千五百万贯税赋!</p>
哪怕是补缴两年加上今年,三年加起来也不该这么多。</p>
这个大臣在奏疏之中的算账,每个丁口按照每月一百文计算,乍听之下似乎没问题,因为云朝现在的苛捐杂税琳琅满目,如果把云朝现在所有的捐税加起来,每丁每月确实需要缴纳接近一百文钱。</p>
但是,这只是纸上文字而已。</p>
苛捐杂税的名头琳琅满目,天下百姓能有钱缴满才行啊。</p>
如果把骨头都榨干了也拿不出来,怎么可能每丁每月都收满所有的税。</p>
百姓交不起税,各种方式躲税,要么上山沦为猎户,要么逃荒沦为流民,事实上现在云朝的躲税者极多,十个百姓之中已经有三到四个不再交税。</p>
反正无论如何都交不满,那还不如所有捐税都不交,大不了一死嘛,随便官府逼死就是了。</p>
百姓一旦选择摆烂,地方官府也要抓瞎,毕竟摆烂的人数太多,不可能把所有欠税的都抓进大牢。</p>
故而目前的真实情况是,云朝各种苛捐杂税加起来一百文,但由于接近一半人数都在逃税,再加上豪门大户以及读书人的免税,所以能收上来的税款总数,其实还不到一百文的三分之一。</p>
也就是说,真实税入只有三十文左右。</p>
从民众生存角度而言,这个税收才是合理的,每月三十文钱,一天折合一文钱,哪怕老百姓一家有七八口人,咬咬牙也能做到每天缴纳七八文钱。</p>
事实上,现在云朝的税收情况正是如此。</p>
各地虽然疯狂催收,按照百文一人去收,但是减去躲税百姓和免税大户之后,收上来的总税款分摊之后必然暴降……</p>
平均数字,每人每天,一文钱。</p>
这才是真实税入,也是让老百姓们不至于举国皆反的底线。</p>
然而刚才那大臣的奏疏,却耍了花招偷换了概念,并且,他连续偷换了两个概念……</p>
首先是人口,三州之地总人口大约一百七十五万,这是把迁徙百姓和原本住户累加,全部的人口数量只有这么多。</p>
但是在这大臣的奏疏中,他宣称杨一笑的治下有两百万人,所以在计算需要上缴的税赋时,他按照两百万缴税者进行计算。</p>
其次是税额,他按照一百文计算,而不是按照云朝现有的真实情况,分摊后每个百姓每天折合一文钱。</p>
真实情况是每天一文,他却让三州之地每人每月一百文,这要是皇帝真的下旨实行,几乎等同于强逼着三州皆反……</p>
就算杨一笑不反,老百姓也会反,因为活不下去了,不反只能被逼死。</p>
由此可见,这大臣绝对没安好心。</p>
只不过这份不安好心未必是针对杨氏,反而隐隐约约是在怂恿皇帝生出贪婪,说白了,这大臣是描述了一个香甜的诱饵让皇帝咬。</p>
一旦皇帝咬了,后果如何可想而知,让三州之地按照两百万人交税,而且必须是每人每月一百文税……</p>
这后果想想都觉得吓人!</p>
……</p>
偏偏皇帝也不知为何,竟似乎意识不到危险,反而在这大臣奏疏之后,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心动。</p>
虽然,皇帝的神情还有迟疑,虽然,皇帝的语调还很谨慎,但是最终从口里的话,却分明是采纳了这大臣的建议……</p>
“朕认为,秦爱卿所言极是,那杨一笑身为云朝臣子,他有责任为家国大事分忧。”</p>
“再则,他乃外戚,娶了皇族的郡主,按辈分也算朕的侄女婿。”</p>
“于公,他身为臣子当向朕效忠,于私,他身为朕的侄女婿应该助长辈解忧。”</p>
“既然于公于私全都是朕占理,那么此事便该正式的推行下去。”</p>
“传朕旨意,户部即刻拟定行文,以八百里加急快马,送去青州让其接收,无论他心里愿不愿意,三州之地的税赋必须上缴……”</p>
“此意,乃朕决议,户部诸位爱卿,下朝之后着手去办吧。”</p>
皇帝终究还是耍了一点小聪明!</p>
他没有亲自下达圣旨,而是把催税的任务交给户部,虽然这个决议由他而定,但是行文却是户部行文。</p>
……</p>
【第一章到,老规矩3300字大章,哈哈,你们没猜错,这货是秦桧,至于他的意图,下一章就差不多图穷必见了,山水继续码字,今晚还会有更新, 大家看完先点点广告啥的,等着我很快写完】</p>
……</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