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这一长串的问题,不少人都心中思忖了一番。</p>
皇帝的问题,大概解释便是:道与法是治国的两大工具,有重要作用。</p>
历朝历代以此在治国上取得了好政绩。</p>
他即位以来努力行道行法,但为什么成效不大呢?</p>
是因为有道有未行,还是法有未守?</p>
还是说那就算行道守法,也恢复不到古时的兴盛?</p>
后面就是说在座的考生们都是关心国家的人才,肯定有自己的意见。</p>
让各位直言出来,答得好的,皇上会采用你的意见。</p>
当然。</p>
采用是不用想的。</p>
毕竟皇帝可能就瞄几眼一甲三个的文章,甚至都不会细看。</p>
而十几个读卷官,看三百多份考卷,要在第二天中午前确定好殿试的名次。</p>
大多也不会细看的。</p>
殿试不会经过誊抄,看的便是个人的书写能力。</p>
一眼看过去,字写的好的,便先有个卷面分。</p>
再看前面几句,看的舒服了,那卷子分数估计会更高。</p>
这样的试卷,才有机会进入到一二甲。</p>
为了有足够的时间做题,大家行完礼后,便开始紧张的抄着题目。</p>
而且写字的时候,更是花费更多的心神,力求比以往写的更为工整。</p>
这次的殿试题目,估计押中的人不会太多。</p>
毕竟大家都奔着新政去了。</p>
李东阳虽然有出了一道相关的明律的题目给赵策,但他说话的终点也在新政上。</p>
连李东阳都押不中,可以说大部分人估计都是押不中的。</p>
索性赵策这个人,最大的优点便是听人话。</p>
反正李东阳出的题目,他都刷了一遍。</p>
静下心来抄完题目后,便开始稍稍回想着先前自己写过的卷子内容。</p>
再稍加润色,便是一篇不错的策问了。</p>
皇帝问说,为什么他上任之后一直勤勤恳恳,努力行道行法,但为什么成效不大?</p>
对此,当然不能跟着说皇帝治理国家不行。</p>
毕竟皇帝自己批评自己可以。</p>
但你做臣子的,也跟着批评他,那就是愣头青了。</p>
所以,赵策很快便确定好了自己策论的中心思想。</p>
夸皇帝的勤政爱民,治理国家的成效,夸国朝如今的欣欣向荣。</p>
赵策在草稿纸上写下:“臣对:臣闻人君代天以理物,常秉天之大权以成无为之治......”</p>
对君一番吹嘘后,便到了臣子。</p>
当然,直接骂臣子也是不行的。</p>
要说,只能说皇帝可以怎么驱使臣子,让他们能更好的为国朝效力。</p>
这些写完后,才轮到辩论的内容。</p>
赵策在纸上,写下“然也”二字,当做转折。</p>
道与法,作为治国的两大工具。</p>
虽与现代有些不同,但其实也不难理解。</p>
道强调顺应天命,顺应自然,无为而治。</p>
自然当然包括其中孕育的人性道德等。</p>
而法,则是当权者手中治国的工具,也就是治理百姓的工具。</p>
这是古代的以法治国。</p>
道方面,能喷的不多。</p>
赵策写下劝陛下无为而治,让百官各司其职之类的话。</p>
正论之后,后面的反论重点,大多数便放到了法上。</p>
以法治国的基础上,他稍稍引进了依法治国的概念。</p>
同时也做了变通。</p>
说明法律不该只是陛下治理百姓的工具。</p>
若是陛下该适当的完善法律、给百姓普法,让他们有法可依,帮着监督滥用职权的官员。</p>